撰文/Alan.攝影/Alan
2013/03/15發表,已被閱讀62,693次

Sony Mobile於3月正式在臺灣發售旗下最新旗艦手機「Xperia Z」,它從發表至實際開賣,秉持著獨具風格的新一代設計與大幅度硬體、功能升級等特色,在臺灣消費者間一直有著高人氣表現。而本次U-3C借到的Xperia Z為黑色款,將針對它大幅度的硬體、功能與介面設計等改變,測試這款整合影像、音效、以及相機等Sony集團技術的旗艦手機。

外型設計與防水機能

觀察2012年Sony Mobile所推出的機款,在外型設計方面基本上可以上半年及下半年為分水嶺,可區分為Xperia S開創的NXT透明帶系列;以及下半年現身的Xperia TX、T、V等以new arc為設計基因的機種。兩者的設計皆各有風格,也成就Sony所陳述之「一眼可辨」設計精髓,讓Sony Xperia系列智慧型手機在Android機海中展現特色。

Xperia Z以Sony最新的「Omni balanced - 全平衡」設計打造,最明顯的特點在正、反面皆採用一致的鏡面強化玻璃覆蓋,並在一些組件配置上以對稱設計呈現,營造視覺上的和諧感。而對稱的平衡設計為成就美的基礎要素,Xperia Z外型也就擁有加分作用。在實際的握持體驗方面,Xperia Z的方正、以趨近直角交接各面的機身設計,相較常見的背面圓弧感機種來說,則少了貼合手掌弧度的舒適感,尤其手掌較小的使用者在握持配備達5吋螢幕的Xperia Z時,因需施力來夾住並穩定機身,讓長時間使用的舒適感打了折扣。

Xperia Z為目前Sony的最新主打旗艦,同時依日前國外發表及國內舉辦的發表會、甚至是官方提供的預購量來看,Xperia Z皆擁有相當不錯的高人氣表現。
Xperia Z的包裝維持Sony新一代的扁平盒裝特色,內附有手機本體,以及說明書、micro USB連接線、變壓器、MH-EX300AP耳機等配件。
Xperia Z整體的身形相當方正,正反面皆以鏡面強化玻璃覆蓋,帶出的平坦對稱質感成為其最大視覺特色,另外也可注意到Xperia Z的聽筒與話筒皆以面積不大的對稱設計呈現。
Xperia Z的邊框採用常用於汽車金屬替代品的聚醯胺材質,Sony表示將提供更佳的耐用性,筆者實際使用上也發現此材質擁有一定的止滑效果。Xperia Z的實體按鍵皆設置於機身右側,包含電源/解鎖鍵以及音量調節鍵,以防水蓋保護的插槽則分布於機身左、右側以及頂部。
Xperia Z的正面上部配備200萬畫素視訊鏡頭,另包含光源感應器以及距離感應器設置於右上角位置。
Xperia Z採用的虛擬按鍵設計,在大部分一般操作時皆會佔用螢幕的顯示空間,不過以全螢幕模式播放影片時將自動隱藏。
Xperia Z搭載新世代的1300萬畫素Exmor RS for mobile感光元件,其鏡頭設計得較機身下凹一些,平放於桌面時可避免刮傷。
Xperia Z以無背蓋設計,手機相關的安規或序號印製於機身底部或背面下側。
喇叭揚聲孔位於機身右下角側邊,同時機身的右下角部分還有簍空設計,方便使用者吊掛手機吊飾。
不過在實際以右手握持Xperia Z時,其喇叭揚聲處將剛好被手掌包覆,造成音量明顯銳減,是設計上比較可惜的地方。
位於機身右側相當顯眼的金屬質感電源/解鎖鍵,其設計在約機身右側2/3處的位置,提供慣用右手使用者相當就手、舒適的使用性。
Micro SIM卡插槽位於電源/解鎖鍵旁,安裝的方式為:先將裡面的拖盤拉出,再將micro Sim卡置於拖盤上後即可裝入機身。
位於機頂的3.5mm耳機孔,從下圖可看到突出的防水膠圈。
隨附的USB傳輸線外型與2012年機種略有差異。
Xperia Z這次隨附的耳道式耳機型號為MH-EX300AP,配備較大的13.5mm單體,為Xperia歷來等級最高的耳機配件。
變壓器輸出規格為5V 1500mAh,支援快充功能。
Xperia Z支援USB OTG功能,方便使用者連接隨身碟等USB儲存裝置。

考量到消費者選購Xperia Z時,大多會參考硬體規格與功能性皆差異不大HTC Butterfly來比較,因此U-3C試用組也實際取得HTC Butterfly,與Xperia Z作外觀設計上的對比供讀者參考。

Xperia Z與Butterfly皆配備5吋螢幕,不過Xperia Z的螢幕已整合了操作按鍵,大多數使用情境下的實際顯示空間並不滿5吋,而其機身高度則較Butterfly略矮一些,此外,Xperia Z的線條設計也比較方正;而Butterfly則偏向圓潤。
兩者實際手持的樣子。就官方公佈的機身寬度來說,Xperia Z與HTC Butterfly兩者僅有0.5mm差距,因此機身寬度的差異基本上可以忽略。
從側面檢視,則可明顯分辨Xperia Z與Butterfly設計上的差異,Xperia Z在正、反面皆以全平面設計呈現;而Butterfly則擁有弧度設計,以握持舒適度而言,Butterfly較佔優勢。
從背面檢視兩者實際握持的樣子,以筆者實際體驗來說,Butterfly擁有的弧度背蓋設計確實較符合人體工學,因此比較好握。

除了新一代的設計之外,Xperia Z另一大重點功能性為具備Sony近期主推的防水機能,也造就Xperia Z擁有競爭者缺乏的防水能力,成為獨家功能。Xperia Z的防塵、防水達到IP55/57等級,讓機身可承受不影響機身功能的入塵量,以及對抗低壓水柱噴灑、全機浸入淡水中1公尺以內、30分鐘為限的防水能力,對於使用者日常可能的飲料潑灑、不小心掉入浴缸中等抵抗性已綽綽有餘。

不過,使用者須注意的是Xperia Z並非耐候機種,它強調的是生活上的防塵、防水功能,在使用上仍應避免將Xperia Z與具腐蝕性的清潔液與海水接觸,或攜帶進入泡湯池等溫泉水中,以延長防水膠條的壽命。

Xperia Z的IP55/57防水機能,可完整防護機身對抗一般的液體潑濺。
Xperia Z是目前臺灣市面上,唯一可全機浸入水中的四核心智慧型手機。

Sony Xperia Z下水及水中觸控效果

搭載新一代Exmoe RS感光元件

Xperia Z與2012年的Xperia系列機種相比,在相機的硬體與功能方面擁有全面性的升級。首先在硬體部分,Xperia Z搭載Sony全新開發的1300萬畫素Exmor RS for mobile CMOS感光元件,在畫質或暗部成像等方面比上代之Exmor R更優異。而在拍照功能部分,Xperia Z擁有自Xperia V出現的進階智慧場景辨識模式外,也加入受市場歡迎的HDR拍照與無限連拍功能,帶來全面升級的拍照體驗,此外,Xperia Z也是全球首款支援HDR錄影的手機。

Xperia Z的拍照介面首度將照像與錄影整合在一起,使用者直接點選紅色的錄影鍵即可錄影,並支援邊錄邊拍功能。而將拍攝完成之預覽圖往左拖移,則可一次呈現如圖中紅框處的5張效果,長按並可選擇分享或刪除等功能。
Xperia Z的所有拍攝模式一覽。
相機介面下左方的快速調整列依然支援使用者自訂。
在智慧場景辨識拍攝模式下提供的設定選項。
在智慧場景辨識模式下可拍攝最高照片畫素為1200萬。
Xperia Z可關閉相機快門聲。
在正常模式下使用者可針對相機作細部調整的選項最多,包含ISO感光度設定、對焦模式等,其中對焦模式新增了物件追蹤模式,可鎖定移動中的物體作動態拍攝。
Xperia Z新增加的連拍性能可達到10fps,並提供高速、中速、以及低速三種連拍速率選擇。從上圖還可發現,Xperia Z在連拍模式下可記錄最高畫素的速率,並非預想中的低速模式,反而為中速模式可記錄約860萬畫素的照片,這是比較違背常理的地方。

Sony Xperia Z連拍測試

場景模式下提供的功能設定選單。
Xperia Z的場景模式中新增了不少新選擇,例如手提微光、高感應度、美食、寵物、煙火等場景皆是Xperia系列手機中首度內建。
自Xperia V開始內建的像片效果模式。
Xperia Z配備200萬畫素的視訊鏡頭,並擁有Exmor R for mobile技術,而上圖則為其可調整的功能選項。
Xperia Z的錄影最大躍進之處,在於支援HDR功能,讓影像亮暗部皆保持正確曝光值的技術從照片延伸至影片,提高使用者在拍攝方面的體驗。

Sony Xperia Z錄影測試(HDR開啟)

Sony Xperia Z錄影測試(HDR關閉)

錄影功能下可選擇的拍攝場景。
上圖為切換至視訊鏡頭錄影模式時,可調整的功能選項,並與主相機一樣,同樣可支援至最高Full HD畫質。

相機實際拍攝效果

以實際使用體驗而言,Xperia Z在畫質表現部分確實較上代搭載Exmor R的Xperia手機優秀,尤其在低光源下更趨明顯。不過筆者實際以100%檢視,Xperia Z的成像仍不免有油畫感產生,不讓畫質大幅下降的可用ISO值,約落在ISO 400以下。而在功能方面,筆者印象相當深刻的部分為Xperia Z在自動模式下場景判別的正確性,Xperia Z在自動白平衡表現上已有大幅進步,同時在對焦的速度與準確性方面,Xperia Z也擁有明顯的升級。

以下實拍照僅縮圖並一次銳利化。

使用美食場景模式。
右圖為開啟HDR拍攝的效果。
在夜間分別以智慧場景辨識及夜景模式拍攝同一場景,其中智慧場景辨識的曝光比較明亮,可滿足大多數使用者的需求,但相對的也會提升感光度以保持快門速度,避免模糊產生;而夜景模式下拍攝的感光度僅為ISO 100,可有效提升畫質表現。兩種模式各有優缺點,使用者可依不同需求選擇。
使用相片效果模式,選擇素描與保留特定色彩的效果。
全景拍攝效果。
使用視訊鏡頭拍攝。

Sony Xperia Z錄影測試(白天)

邊錄邊拍的效果,原始解析度為1920*1080。

Sony Xperia Z錄影測試(夜間)

Sony Xperia Z錄影測試(連續自動對焦速度)

為了實際比較出Xperia Z搭載新一代1,300萬畫素Exmor RS for mobile感光元件優勢,我們也實際在同一場景下,以搭載上代Exmor R感光元件的Xperia TX比較;也另外進一步與目前熱門機種iPhone 5以及HTC Butterfly同臺比拼。

Xperia Z拍攝原圖,光圈為f/2.4、快門為1/125秒、感光度ISO 64。
Xperia TX拍攝原圖,光圈為f/2.4、快門為1/100秒、感光度ISO 50。
以中央區域100%裁切檢視,可發現Xperia Z的畫質表現較平滑。
Xperia Z拍攝原圖,光圈為f/2.4、快門為1/16秒、感光度ISO 500。
Xperia TX拍攝原圖,光圈為f/2.4、快門為1/6秒、感光度ISO 250。
同樣以中央區域100%裁切檢視,在低光源情境下Xperia Z的成像優勢更趨明顯。
以上列比較圖檢視,Xperia TX意外的在黃光下白平衡表現較佳。不過兩圖的光源佔據比例有所差異,仍有一些變因存在,因此本圖僅供參考。

接下來為Xperia Z與iPhone 5、HTC Butterfly的同場景實際拍照比較。

以顏色表現來說,Xperia Z呈現較明亮的感覺;HTC Butterfly的飽合度較高;而iPhone 5則感覺比較真實,有呈現出夕陽的溫暖感。在畫質表現部分,可看出Xperia Z的平滑度處理比較好;而HTC Butterfly則是在銳利度方面作加強,同時鏡頭也為三者中最廣;iPhone 5則是在三者中表現最平均。
在低光源情境下,三者皆以自動模式拍攝,可明顯看出Xperia Z以及iPhone 5的曝光是比較足夠的,而其中又以iPhone 5的感光度在ISO 800最低,Xperia Z則在ISO 1000,反而是Butterfly達到ISO 1445最高,就實際成像而言,Xperia Z與iPhone 5表現較接近。

5吋Full HD BRAVIA 2螢幕

Xperia Z延續搭載Sony自家獨有的mobile BRAVIA Engine 2技術來提供加強螢幕色彩表現,同時搭配了在BRAVIA電視上採用的「OptiContracst」技術,降低環境光源對螢幕觀看的影響。另外的一大重點是,Xperia Z的5吋螢幕為1920*1080的Full HD解析度,達到443PPI的細膩度,是未來各家旗艦機的主流規格。

根據Sony Mobile日前釋出的影片說明,他們表示Xperia Z在加入各種Sony獨家顯示技術之後,所欲呈現的是人類「回憶」中將色彩誇大的還原能力,也就是讓顏色的飽合度、對比度更高,較豔麗的表現;但唯獨在膚色方面在記憶中將不會誇大呈現,因此Sony也強調Xperia Z將在膚色上忠於原色呈現,作為自家顯示技術的獨到之處。

Xperia Z的螢幕展現出Sony較豔麗的色彩取向,也能夠討好大多數使用者的視覺感觀,然而,色彩喜好與接受度仍是相當主觀的,就像部分消費者喜歡AMOLED的高對比與濃郁色彩表現;而部分消費者則無法接受其過度渲染的濃烈色彩,因此消費者最好能以親身體驗實機,作為選購依據。

下面的Xperia Z螢幕表現我們將以同解析度與螢幕尺寸的HTC Butterfly作為對照,在兩者螢幕皆調整至最高亮度,並以光圈、快門皆固定的手動模式下拍攝,提供讀者參考。

Xperia Z與HTC Butterfly的螢幕可視角比較,因HTC Butterfly的螢幕亮度較低,從側面檢視讓螢幕偏暗情形明顯,以肉眼實際對比來說,HTC Butterfly的可視角表現較佳,Xperia Z隨著視角變大則有色彩泛白偏淡情形產生。
在顏色表現上,Xperia Z與HTC Butterfly兩者可說呈現出完全不同的調性,基本上Xperia Z擁有較高的螢幕亮度以及偏暖的色彩表現,因此從左圖可發現Xperia Z在屬亮色系的紅、桃紅、黃等色較亮眼,而於右圖的白色表現,則因Xperia Z亮度較高的關係讓它看起來更白。
從黑、白色為主色調的圖片比較,可看出Xperia Z對比度較高一些。
在綠、藍、紅、橘等主色調圖片方面,Xperia Z的成色較鮮豔,尤其在綠、紅、橘等色系顯示上最明顯;而HTC Butterfly則較具真實感,黑色的表現也較扎實。
Xperia Z與HTC Butterfly螢幕的另一大亮點在於Full HD高解析度,它們皆擁有同等級的畫素密度,提供目前手機中數一數二的細膩度表現,因此我們選擇以配備720P解析度的Xperia TX為對照,比較細膩度上的差異。
從100%檢視的比較圖中,可發現Xperia TX已可略微分辨出像素的顆粒感,而Xperia Z以及HTC Butterfly仍保持相當平滑的成像。

新世代操作介面

Xperia Z為Sony首款原生搭載Android 4.1的手機,同時它在解鎖畫面與首頁編輯方式等方面,擁有相當幅度的改變。例如螢幕解鎖方式改成上下滑動的百葉窗動畫,首頁的頁面限制從5頁增加至7頁,並採用更便利的小工具、捷徑新增選單,同時於內部的設定選單部分,也有小幅度的變更。

Sony Xperia Z開機畫面

Xperia Z以嶄新的解鎖畫面呈現,解鎖方式已更改為上下滑動,並輔以類似百葉窗動畫呈現,而相機與音樂播放器的快速啟動圖示,則變更至時間顯示兩旁,以往左或往右滑動啟動。
往右滑動音樂播放器圖示後,並不會直接進入內建的Walkman音樂播放器,而是如圖右簡易播放介面,從上次停止的音樂開始播放。
圖左為Xperia Z的首頁,可注意到下方的常駐捷徑列圖示已不再顯示名稱;圖右則為下拉式選單,上方依舊提供4個不可自訂更換的快速開關與設定捷徑,同時在顯示郵件、刑事歷等通知時,將以Android 4.1提供的更多內容方式呈現。
首頁的翻頁效果增加了3D特效;右圖則為全新的編輯介面,可直接新增小工具或Apps至特定頁面,較過去更為方便,同時在桌面或主題更換方面則多了預覽功能。
Xperia Z已破除過去首頁最多5個頁面的限制,將上限擴增為7頁,同時使用者點選右圖的紅框圖示,即可指定任一頁為預設首頁。不過Xperia Z仍不支援循環頁面顯示或點選定位點轉跳至任一頁面。
Xperia Z的首頁及主題即時預覽效果。
在應用程式頁面下,Xperia Z同樣提供若干功能變更。在此頁面下,Xperia Z依然提供字母、自訂、最常使用、或最近安裝等4種排序方式,不過當選擇依字母排序時,則從過去以英文優先變更為中文優先,基本上可貼近華語系使用者的需求。
Xperia Z在應用程式頁面下還新增了搜尋功能,這對於使用者來說是相當實質的功能性加強;此外,在選擇自訂排序時,Xperia Z也支援任意App相碰生成資料夾,可保持頁面整潔。

Sony Xperia Z新介面實際操作

點選左圖紅框的多工鍵後,即可啟動Xperia Z的小型Apps,使用者可透過此功能實現多工作業。Xperia Z與同樣擁有此功能的Xperia TX、T、V等機相比,在圖示設計上已有所變更,同時透過Google Play搜尋到的小型Apps也更多。
小型Apps的實際使用畫面,左圖為同時使用Flipboard以及小型App的網路瀏覽器;右圖則為同時開啟小型拍照App。
Sony Xperia Z的撥號介面已變更為淺色設計,讓整體的畫面對比度更高,並延續整合了注音、數字、英文等智慧輸入功能。
左圖為Xperia Z的快速撥號設定介面,啟動方式為長按數字鍵;右圖則為簡訊預設的回覆範例,使用者並可增加自訂回覆範例,在不方便或時間有限情境下,快速選取預設內容回覆。
在設定頁面下,Xperia Z也新增了一些功能及改變。如左圖所示,Xperia Z已將目前同步的帳號設定移至第一層選單;同時Xperia Z也支援MirrorLink功能,可將手機畫面同步至支援螢幕顯示、操作。
在通話設定部分,Xperia Z除了內建第二麥克風支援降噪外,也新增了等化器選項,使用者可依喜好選擇通話效果。
Xperia Z內建的Sony Car車用模式,可因應2013年修法後駕駛人禁用手持裝置的規定,它整合了包含Googe導航/地圖、撥號、以及多媒體播放的功能,使用者並可點選圖中的「+」號,來新增捷徑至Sony Car中。
左圖為Sony Car針對車用模式所設計的加大撥號介面;右圖則為整合的多媒體功能。
就操作介面而言,Xperia Z內建的Walkman音樂播放器,其實大致上與先前已搭載的Xperia系列機種無異,介面風格與操作介面皆一致,有使用過的消費者應相當好上手。
Xperia Z承襲自Xperia V新增的多元Sony獨家音效技術,內建包含Clear Audio+、清晰立體聲、Clear Phase、xLOUD等眾多豐富音效技術,增加消費者的多媒體體驗。
左圖為使用者可自訂的等化器,右圖則是Walkman音樂播放器一直以來強調的視覺效果工具。
Xperia Z的相簿App從原本過去的3個分頁減少至2個分頁,其中圖片分頁將顯示依日期排列的手機內部圖片,但連拍模式下拍攝之照片並不會顯示於此處;而我的相簿則整合了網路相簿、過去的地圖或全球檢視、以及紅框處依資料夾位置分類的內部記憶體相簿。
相簿App的地圖及全球檢視模式,以直覺的圖像化介面,讓使用者可快速檢索擁有地理標記的照片。
影片App則與現行內建的Xperia系列機種完全相同,左圖紅框處將提供動畫呈現的最後播放影片;而影片App的另一大特色為支援以英文片名搜尋相關影片資訊。
採用Android 4.1作業系統的Xperia Z也內建了Google Now功能,使用方式為長按Home鍵並滑移至如圖左的Google圖示啟動。Google Now的主要功能在以卡片方式提醒使用者行事曆上的行程或當地的相關生活資訊,例如右圖的整合Google地圖的行車資訊。
當使用者開啟GPS定位功能時,Google Now可提示天氣等資訊,而例如當時筆者於信義威秀附近,Google Now也提示了當時上映的電影時刻表,算是蠻方便的功能。整體而言Google Now在臺灣提供的功能雖不若美國等地多,但在便利性方面仍有實際效益。
Xperia Z已捨去沿用多時的Timescape社群整合工具,全面改為Socialife,不過直至3月初時此功能皆未對Xperia Z開放,直到近期才可登入使用。
Socialife整合了常用的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社群平台,顯示方式其實與Google Now的卡片設計有點類似。
左圖為Socialife小工具的樣子,右圖則為點選個人發文的呈現方式。

硬體效能

從2011年開始的SonyEricsson至2012年變更為Sony Mobile後所推出的Xperia旗艦機種,普遍在硬體規格部分無法與同世代競爭的旗艦機抗衡,從定價來看則缺乏2萬元以上的旗艦機種。而Xperia Z便是打破Sony此規則的新世代旗艦,它的硬體規格可說是近幾年開得最漂亮的機種,同時也足以與主要競爭對手一較高下。

Xperia Z搭載高通S4 Pro 1.5GHz四核心處理器、2GB RAM、以及內建16GB儲存空間並支援micro SD卡擴充等主要規格。在實際使用上,Xperia Z不管在介面滑動或執行遊戲等方面,皆維持相當不錯的流暢度體驗,尤其在充足的2GB RAM加持之下,已一掃過去1GB RAM機種常駐程式太多,導致記憶體不足產生的桌面重啟問題。

Xperia Z內建Android 4.1.2作業系統,官方並已承諾可升級至Android 4.2。Xperia Z內建2GB的RAM,開機後RAM的剩餘容量在1.3GB。
Xperia Z內建16GB儲存空間並支援micro SD卡擴充,扣除Android系統與內建程式等佔用空間後,提供11GB的剩餘容量予使用者安裝Apps或儲存資料。
分別以Quadrant Standard以及安兔兔評測兩套軟體測試綜合效能表現,Xperia Z分別獲得8,008分以及20,694分的成績,有顯現出高通S4 Pro這顆四核心處理器應有的水準。
分別以Smartbench 2012以及CF-Bench兩套軟體測試,Xperia Z在Smartbench 2012部分的生產力得分為4905分、遊戲效能得分為2382分;CF-Bench測得分數則為14724分。
透過Vellamo測試,在HTML5網頁部分Xperia Z獲得2,185分的成績;而硬體效能方面則為643分。
分別以Nenamark 1與Nenamark 2測試Xperia Z的圖形處理能力,成績分別為59.9fps以及60.0fps,已達到測試軟體最高可顯示的幀率。

續航力測試

Xperia Z的電池為內建式設計,容量則為2230mAh,為近期Xperia系列機種中搭載最大電池容量的艦機,此外,Xperia Z也內建了全新的Stamina省電模式,如先前機種內建的延長待機模式一樣,當使用者關閉螢幕時,手機即切斷數據連線來減少電力耗損,但仍可保持一般通話及簡訊的收訊能力。Stamina與先前延長待機模式的不同點在於,它提供更多進階選項,讓使用者得以選擇哪些Apps要切斷連線而哪些不要,提供更大的彈性供使用者自訂。

在電源管理設定中,把Xperia Z的Stamina省電模式開啟後,預估使用時間增加幅度相當明顯。
進入Stamina省電模式設定,將如左圖提示使用者它的功能,同時也提供如左圖可自訂新增不受Stamina省電模式影響的Apps。
實際開啟Stamina省電模式後將手機靜置約4小時,電量僅衰減1%。
Xperia Z也內建如左圖基礎的低電量省電模式,使用者可自訂電量低於多少百分比時啟動,也支援進階的細部設定;右圖則為依地點連線WiFi功能,主要功能為透過切換至WiFi連線來降低行動數據的耗電量。

我們將實際以連續播放網路串流影片、Full HD影片等兩種模擬重度使用方式測試Xperia Z的續航力表現,同時再搭配一日的實際體驗,體驗Xperia Z的電池續航力能耐。首先在連續播放網路串流影片部分,手機相關設定為:螢幕調整至最亮、音量為約70%並接上耳機、開啟WiFi、藍牙以及自動同步化功能。測試結果顯示,Xperia Z在經過約3小時40分後電量剩下4%,表現與過去我們借測過的Xperia TX、V差距並不明顯。

以連續播放Full HD影片模擬重度使用測試電池續航力。
經過約3小時30分的連續播放Full HD影片後,Xperia Z電量降低至5%。
電量變化曲線與溫度曲線,整個測試過程最高溫出現於約36度。

接下來為連續播放Full HD影片部分,手機相關的相關設定皆與連續播放網路串流影片相同,包含:螢幕亮度100%、音量約70%並接上耳機、開啟WiFi、藍牙以及自動同步化功能。Xperia Z在經過約3小時30分後電量剩下5%,與連續播放網路串流影片的差異在誤差值內,同樣僅能算表現普通。

在與連續播放Full HD影片的相同設定條件下,變更為連續播放網路串流影片測試。
經過約3小時30分後,Xperia Z電量降低至4%,結果與連續播放Full HD影片差距不大。
電量變化與溫度曲線圖,最高溫出現在約39度,較連續播放Full HD影片高出一些。

在最後的一日綜合體驗部分,我們將螢幕亮度設定為70%並勾選自動依環境調整亮度功能,網路部分則開啟自動同步化,WiFi與行動網路使用比例約為3:7,並在整個測試過程中全時開啟。測試過程中筆者使用包含Flipboard、Mo Ptt、YouTube、Google地圖、Facebook等多個Apps,並啟動相機拍照、錄影約15分鐘,偏向重度使用情境。從早上約10點充飽電並拔除電源開始計算,Xperia Z在下午7點左右電量降至6%,提供約9個小時的續航力表現。

在綜合電池續航力測試中,Xperia Z約可提供9小時電力支援。
電量與溫度變化曲線。
整個測試過程中,螢幕顯示佔了整體耗電量約一半,開啟時間則快3小時。

Xperia Z電池續航力表現一覽

測試情境

電池電量

使用時間

連續播放Full HD影片

100%5%

3小時27

連續播放網路串流影片

100%4%

3小時38

重度綜合電量測試

100%6%

9小時7

使用心得

Xperia Z可說是Sony近年來各方表現皆完善、全面的旗艦機種,在經過多面相的實際體驗、測試後,筆者認為Xperia Z的進步相當顯著有感。首先在外型設計方面,雖說這部分參雜了較多主觀意見,但就目前觀察到的社群論壇反應,Xperia Z仍皆以正面評價居多,足以讓Sony強調的設計在Xperia Z身上幻化為優點。而在操作介面部分,Sony終於讓Xperia Z的首頁增加到7頁,提供更多的空間讓使用者擺放小工具或捷徑,同時,重新設計的解鎖畫面與首頁編輯設計,則同步將功能性與視覺美觀進一步整合,具備實質加分效果。

另一項Xperia Z不可忽視的優點為全機防水的防護能力,雖說在一般正常使用環境下,手機的防水機能可說相當容易被忘卻,但是當意外發生時,防水功能卻往往能保住手機的生命,另一方面,也讓Xperia Z較易沾上指紋的鏡面機身更便於清潔,在下雨天或水上樂園等情境下,也能毫不猶豫的將手機拿出拍照,這也是Sony自Xperia acro S開始,一直持續強調的廠牌優勢。

除此之外,Xperia Z的硬體規格同樣為Sony Mobile近期開出最漂亮的一次,它搭載的高通S4 Pro四核心處理器與2GB RAM著實在流暢度上加了不少分;而相機部分在搭載Sony最新開發的1300萬畫素Exmor RS for mobile感光元件加持之下,畫質已較上代的Exmor R提升許多,功能方面的多元升級同樣亮眼。

實際使用Xperia Z的拍照功能,筆者印象最深刻的地方為內建之智慧場景拍攝模式以及新增的無限連拍、HDR錄影等功能部分,皆提供明顯的效果與便利性。尤其在使用智慧場景拍攝時,Xperia Z在場景上的正確判斷能力相當高,而對焦速度或低光源下的預覽延遲性也較過去進步許多,甚至較同樣擁有智慧場景模式的Xperia V更好一些。因此對於大多將手機作為隨手拍工具的使用者來說,不需刻意調整參數、可直接透過自動的智慧場景拍攝模式即能捕捉到品質不錯的照片,是Xperia Z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廣  告

結語

作為Sony 2013年度主打首發機種的Xperia Z,可以實質感覺到Xperia Z在介面設計、硬體效能、或拍照功能等方面,皆有相當幅度的實質進步,再加上防水的市場獨特性,絕對是現行Xperia手機中最完備的選擇。整體而言,Xperia Z最大的特色在外型設計與防水機能的獨特性,加上可與目前主要競爭者平起平坐的硬體效能,以及支援連拍、HDR錄影等實用功能的相機,讓Xperia Z在競爭激烈的旗艦Android智慧型手機中展現特色。

Sony Xperia Z優缺點匯整

優點

缺點

1.新世代全平衡設計基因,雙鏡面的機身擁有獨特性,具備一眼可辨的特色。
2.防水機能實用性。
3.全新的1300萬畫素Exmor RS感光元件,畫質、功能皆大幅提升。
4.Full HD
解析度搭配BRAVIA 2影像引擎呈現出討喜的成色與細膩度。
5.
四核心處理器搭配2GB RAM帶出的流暢體驗。
6.
更便利美觀的UI介面設計。

1.電池續航力表現普通。
2.
方正、以直角交接面設計機身較不符合人體工學,犧牲了握持舒適感。
3.
右手握持時容易遮蔽喇叭發聲。